青年记者

期刊导读

候车厅里的一天

来源:青年记者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08-03
4月14日,重庆日报集团“青年记者走转改”活动第一天,按照计划,我们走进了重庆北站动车班组“青年文明号”,去见证他们普通的一天。 我们如约而来,感动不期而至。 “安全出行、方便出行、温馨出行”,为了恪守这一承诺,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2.1岁的年轻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,温暖了所有人的心田。 上午07∶57 早上还不到8点,张秀兰的身影已早早出现在候车厅里。 作为重庆北站动车班组一名候车厅组长,她需要比其他人更早来到工作岗位:了解列车即时运行状况和重点事项、分配岗位与具体工作、组织其他同事参加点名会、检查班组成员仪容……这些都是张秀兰在每天正式上岗前需要完成的准备工作,她要保证每一名组员都能以最整洁的装束、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整天的工作中。 就这样,候车厅组长张秀兰新的一天开始了。 上午09∶38 日头逐渐升起,动车站候车室的旅客也多了起来。这时候张秀兰和她的动车班组组员们已按部就班到达了各自的岗位,进入了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状态。 按照每日客流量不同,动车组一般会有1至3名工作人员在候车室入口处引导旅客候车并进行检票;两名组员负责检查旅客行李,被称为“喊包”,另外还有在咨询台回答旅客疑问以及负责站台安全的组员。 组长张秀兰并没有固定的岗位。虽说是流动岗,但实际上她的任务并不轻松。除了在候车厅、监控室以及站台间来回穿梭,防止意外和突发状况,张秀兰还需要随时替代其他组员的岗位。 “哪里需要我,我就补哪的空。” 中午12∶15 时过正午,虽然已是吃饭的时间,动车站的客流量并没有减少的趋势。候车厅里,许多乘客拿出了饼干、面包,有的则泡上了方便面,虽说不能大快朵颐,但人在旅途,也吃得颇有滋味。 此时的张秀兰正在检票口检票。 “来,下一个。”随着喊声响起,只见她瞄了一眼递过来的车票进行确认后,飞快地盖上戳又接过了另一张车票,整个过程只有一两秒钟。 “人多,不快不行,这种速度大家都已经习惯了。”张秀兰擦了擦额头上沁出的汗珠,解释道。曾有人统计过,她和同事们每人每分钟大约要检40到50张票,不仅要快,更要做到不漏检、不误剪、不错放。 “客流量大的时候,一天近万次戳下来,肩膀和手臂都麻木得不像是自己的。”在张秀兰旁边,是另外一名动车班组组员正用略带嘶哑的声音,提醒旅客将行李通过安检处。 候车室的中午,食物的香味在弥漫,张秀兰们的汗水在流淌。 下午13∶42 进行交接班后,张秀兰终于回到值班室捧起了自己的工作餐。回锅肉、青椒肉丝、土豆丝、炒豆干,简单的两荤两素,挤在一个小小的饭盒里。用手试了试温度,已经微凉。 张秀兰却依然吃得津津有味,一个上午站下来,对体力的消耗不言而喻。但留给她享受这份“美食”的时间并不多—只有5分钟。“已经算不错了,碰到周末、节假日根本没时间吃饭。” 职业性地飞块扒完快餐盒里的饭菜,张秀兰又上岗了,她要赶着去替下还没吃午饭的其他组员。 〉动车班组工作人员照顾小旅客 下午15∶20 “谢谢了哟!” “不客气,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第一时间来咨询!” 在重庆北站动车班组候车厅有一个“蒋萍服务台”,类似的对话每天都要在这个角落进行很多次。 刚送走一个前来咨询发车时间的乘客,眼尖的张秀兰发现一位拄着双拐的大婶正一边环顾四周,一边焦急地打着电话。张秀兰见状立马迎了上去,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。 原来,大婶并不是重庆本地人,中转下车短暂休息后却再也找不到乘车通道入口,人生地不熟,自己腿脚又不方便,眼看动车即将开走,这才愈发焦急。了解到这一信息后,张秀兰立即开启车站值班室的绿色通道,并安排两名班组成员随行陪同,最终帮助这位大婶登上即将出站的列车。 得名于火车头奖章获得者、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蒋萍,在每一次耐心的倾听,无数次细致的解答背后,动车班组的每一名成员都曾在这个工作台发出光与热,温暖着候车厅里所有人的心。 晚上19∶01 夜幕降临,动车站的客流相较于白天渐渐减少,张秀兰也终于能够趁着吃晚饭挤出一点时间讲述她自己的故事。 眼前这位开朗大方、热情洋溢的候车厅组长来自于四川渠县,虽然今年才刚刚23岁,却自2009年重庆北站动车班组运营始,就一直工作在这里的岗位上,到如今已是第五个年头。 “平时基本上就是宿舍、车站两点一线。”张秀兰如是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。不同于大城市里的同龄人,忙碌紧张的工作性质让这位年轻女孩放弃了缤纷多彩的闲暇时光,却增添了许多不得不面对的苦恼与自己才清楚的辛酸。 “刚来的时候,什么都不懂,遇到不能处理的突发状况,就只能哭。”张秀兰回忆道,有一次,为了劝阻一位乘客过包安检,她又被那位乘客当场骂哭了,而那天,是她19岁生日。“但我丝毫没有后悔过。”5年,足以让她不舍候车厅里的一桌一椅,站台上的一草一木,更让她倍感温暖的,是动车班组领导同事间犹如家人一般的亲情,“真的,我们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