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青年记者》
明白了“年轻人”话题的套路,年轻网友已经不买账了。在此类话题的评论区,年轻人的反应大致相似:清一色的反感,对于反复被讨论具有明显的抵制情绪,甚至开始反问:年轻人为何总是上热搜?他们愤怒的点正在于,感觉自己被代表了,被贴上了不属于自己的标签。
除了带有明确年轻人字眼的热搜,还有一个代表性的话题是,00后整顿职场。微博上,相近的话题有近20个,在短视频平台上,更有不少相关的段子,这个梗一时被炒得火热。该话题讲的是,面对职场问题,00后这批刚入职场的新人,敢于重拳出击,抨击不公,以一己之力挑战职场的诸多弊端。这种看上去很像“爽文”的故事,配合网络上大量桥段的传播,极大地满足了打工人的情绪,也在社交平台上形成一股狂欢。
类似这样的“年轻人”话题多是以偏概全。有些话题可以适用于任何年龄阶段,却非要加一个“年轻人”的限定词,其实抹去“年轻人”的字眼,也基本成立。这些话题的套路普遍是,先预设一个话题或热点时间,让年轻人强行成为行为主体。所以此类话题往往都经不起推敲,也不能引发有建设性的讨论。
(大众日报记者 李梦馨)
年轻人需要的,并不是不知所谓的、被代表的虚假画像,而是合理的议程设置、真正有建设性的话题。只有将目光放在年轻人真正的诉求上,并给予中肯的建议,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。盲目地讨好或刻意地误导,只会将流量引入歧途。
“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做家务”
“年轻人”是个泛指的、笼统的概念,热搜中的“年轻人”究竟是指哪个年龄段,没有一个确切答案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,截至2021年12月,中国网民规模达10.32亿,其中,30岁以下网民占比为34.9%,整体规模约为3.6亿。如此庞大数量的年轻网民,就是热搜中“年轻人”的主要群体。
除了网生一代,与年轻人相关的另一项特征就是消费主力军。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,世代划分的目的就是更加精确地绘制用户画像,方便锁定目标群体。与消费相关的“年轻人”话题也多少带上了这样的意味。如“年轻人为何不爱吃鸭脖了”“年轻人为何不爱逛宜家了”“年轻人不喜欢吃小龙虾了吗”等。
为什么热搜总围着年轻人打转?其实这也不难理解。社交平台之所以如此热衷制造“年轻人”话题,还是跟“得年轻人者得天下”这条互联网定律有关。
最近,与年轻人相关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,句式差不多都以“年轻人为什么”开头,囊括了年轻人喜欢的、不喜欢的种种现象,大到就业婚恋,小到吃饭睡觉。细看起来,有些话题确实有探讨的空间,有些话题却让人摸不着头脑。为何热搜开始默契地“围攻”年轻人?年轻人大规模地成为讨论焦点,社交平台是真正关心年轻人,还是有意编织虚构年轻人的群像?
“年轻人为何戒不掉报复性熬夜”
讨论过多虚假的“年轻人”话题,难免会挤占真正需要关切的问题,不利于良好讨论环境的形成。一旦媒介营造的假象成真,就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。一方面,真正的年轻人可能被诱导、进而被误导,对自身认识不清;另一方面,过多地为年轻人贴标签,也容易挑起对立情绪,导致舆论对立。
网生代的天然流量
扎堆出现的“年轻人”话题,虽有出于流量考虑进行炒作之嫌,但仔细看看这些关于“年轻人”的话题,也不能一概而论。
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现实中,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有整顿职场的底气,而真正的00后,不光要面对陈旧的职场陋习,还有空前的就业压力。在制度并非完善、保障仍有缺位的前提下仅仅倡导年轻的职场人奋起反抗,所谓“00后整顿职场”的爽文段子,不但于解决问题无益,而且很容易对涉世未深的人形成误导。
另外,也有媒体指出,像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如此迫切地想要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,从侧面暴露出另一个信息,即它的年轻用户在流失。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Z世代洞察报告,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排名前15的App榜单中,快手、抖音、B站位列其中,而微博并不在列。新兴的平台,正在争夺年轻人的流量,并挤占微博的位置。“苦于年轻人对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黏性下降,担心成为昔日论坛那样的‘中老年'聚集地,微博就不遗余力地在此类话题上进行有意引导。”资深TMT产业评论人张书乐说。
但更多话题,根本经不起深究。比如,“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做家务”,评论区就有人反驳:“恐怕没几个人喜欢做家务吧,什么锅都让年轻人背了。”又如,“年轻人为何抵触体检”,附和之人鲜少,而多数网友却在质疑,称恐惧体检未免过于矫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