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青年记者》
不过,消费水平稍高、大一些饭店的生意却有些冷清,“恢复堂食了,不过到现在还没有客人上门。”一位工作人员有些无奈,表情略带沮丧,但依然热心介绍着店中的各类餐食,“我们店内也提供早餐、小吃、外卖。”
“粽子10元三个,凉皮凉面11元一份,花生毛豆15元一份……”虽然店内开始有了人气和烟火气,不过依然有商家照旧提供了已经打包好的盒装餐品。据一位外卖小哥透露,从送单量来看并没有太多变化,“目前暂时还没看出来开放堂食前后有什么差别,毕竟外卖很方便,加上天气炎热,很多人也不愿意出来就餐。”
“消费者对我们的理解,让我们温暖,但并未出现报复性消费,市场恢复还是需要过程的。” 王春平说。
不过,很多人的就餐习惯似乎还没有改变,在一家板面店里,有客人正大快朵颐吃着面,也有人直接端着碗,搬了一个凳子坐在离门口三米远的台阶上吃着。一位穿着白色衬衫的男子嘴里塞满了面,还咬了一口蒜,解释道,“我知道能堂食了,就是有些习惯了,一直在这吃面。”
消费者丨想“报复性消费”时 发现约不出来朋友了
商家丨客流并不太多 怕疫情反复尚未制定促销计划
与他相似的还有对面一家清真面馆的几位食客,四个马扎、一张小桌,上面有各种菜肴和啤酒、只见四位男子围坐在门口边吃边闲聊,引起了不少路人围观,店家时不时地给他们拿来需要的物品。
虽然门店都在积极迎客,但店内的顾客人数却不多,几乎每家门店内都有空位,以往会出现排队的门店也没有了等位排号的情况。
对于消杀工作,各餐饮门店都格外重视。在北京通州万达广场,整个午餐就餐时间,虽然客流量不算多,但总体秩序井然,消费者进店前都要扫健康宝,服务人员还会提醒顾客使用消毒液,保持间距,错位落座。
同时,她猜测称,可能今天是周一工作日,大家都在上班,也许晚上就会有人登门了。
“前期,我们已对全场进行消毒,包括食材检查;所有员工上班佩戴口罩、测体温以及24小时的核酸阴性证明。” 西贝莜面村北京区域经理邓杰告诉北青报记者,门店停止堂食一个多月,今天第一天恢复堂食,中午就接待了70多位消费者,不算多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门店似乎对于开放堂食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。一家小吃店的员工还在手忙脚乱的修理显示价格的屏幕,还有一家拉面馆因为服务员不够,食客吃完后的杯盘狼藉的留在桌子上没有人收拾,占了整整三排桌子。“前一段时间服务员都休息了,有的回家了,有的不干了,现在服务员还没招来,人手不够,您只能自助扫码点餐了。”一位拉面的厨师说。
自6月6日起,北京除丰台区全域及昌平区部分区域外,全市其他地区餐饮经营单位开放堂食服务,控制人流密度,合理保持就餐间距,提倡隔位就座、打包外卖、使用移动支付等无接触方式结算。
她和两位同事在门口支起的太阳伞下,摆放好各类熟食和凉皮凉面等,继续为来往的路人推荐着……“在店里吃可能要花好几百,买这些几十块钱就解决了,还方便些。”
恢复堂食首日情况如何?如何落实疫情防控相关措施?6日中午北京青年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多家餐饮门店。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健勇
作为传统苏帮菜的代表,北京松鹤楼公司总经理王春平告诉北青报记者,为了迎接开放堂食,松鹤楼面馆也推了很多新菜,但是并未达到预期,反而是外卖比堂食更好些。
另一家酸菜鱼的店员也同样表示客流量比封控前少了很多,今天虽然做了一些优惠促销,但来吃的人也比较少。他觉得这跟是周一中午的原因有关,如果是周末或者晚上会好很多。
现场丨重拾“烟火气”不变的是“扫码测温”
中午时分,位于朝阳区塔营公交站旁边的几家餐馆里已有不少食客正在就餐。多的能达到10余人,少的则只有2、3人。
“您好,请扫一下健康宝。”午饭时间位于通州区万达广场四楼“西贝莜面村”服务员正在有序引导进店的客人。进入该店内,北青报记者注意到,该店可供堂食的餐桌有几十余桌,但不少桌子上放置“隔离桌”字样的桌牌。
北青报记者注意到,恢复堂食后,大部分商家撤掉了之前摆在门口的外卖桌,将店内堆砌起来的桌椅规划成新的就餐格局,门口都贴有扫码测温、保持距离等提示。